坚定文化自信
山东大学成仿吾英才班 陈中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第一,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第二,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
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党和国家的事业,未来的发展蓝图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鲜明的体现。而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党的十九大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阐释和概括,成为了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所以,要想切实抓住文化兴国的战略目的,就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下面,我想谈一谈我所理解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交汇期的新飞跃,是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全新选择的中国智慧。回顾历史,1949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站了起来。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中国人民走上了由穷变富的征程。再看今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领导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长河中来看,这一理论的确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下,用“历史性变革”这个词来形容1800多天里发生的变化毫不夸张。另一句概括性的话是“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事既有国家的上层建筑,同时也不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事。中国经济在2013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7.2%,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的2.5%,继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第一引擎;贫困人口减少60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人民收入增幅超GDP增幅,公众感到生活在中国更安全、更舒适;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善中国人口结构……这些事情的复杂程度也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就是靠着这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毅力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具有一个现代优秀政治家的胸襟,具有一个大国领袖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念、洞察、担当、爱心,已经深深铭刻在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情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梁家河岁月时深情表白:“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情怀,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永不懈怠,才能一往无前。这是社会主义之幸,是中华民族之幸。
5年前,习近平刚刚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时,除了他亲和、自信、从容的谈吐之外,外媒更关注的就是他面临的经济增长放缓、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党的威信降低等各方面的挑战和危机。 习近平用实际行动为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那意志坚定而极具个性的话语直抵人心:“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做不到,让谁去做?”《时代》周刊把习近平评为年度影响世界的百人之一。他被媒体描述为“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头脑清醒”,既有“钢铁意志”又具“侠骨柔肠”,“稳健而自信”“具有开创性”。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称他“睿智而有远见”,“对国际和国内问题都有着良好的判断”。俄罗斯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评价他是“有极高才智的人,有坚定信念的人,担当现在和创造未来的人”如今,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在海外,在逃人员纷纷陷入过街老鼠般的困境;在国内,数以万计党员干部主动向组织交代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局面,可以说世界罕见。
我们不必强调中国现在高速的发展,不必强调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不必强调中国在全世界做出的贡献,这些进步都是显而易见的,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在我看来,习近平主席身上的文化气息是最吸引我的,最让我佩服的。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他自称“人民的勤务员”。过去5年,常常见到的一幕是,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会直接出现在平民百姓中间,引起一片欢呼和手机镜头咔嚓声。在北京街头的快餐店,他和百姓一起排队买饭,和百姓一起用餐;春节到来之际,他自办年货,回到插过队的农村看望老乡;他淋着雨同工人交谈,到农民家看谷仓、床铺、灶房、猪圈;他记挂老人,去敬老院永远记得查看每日食谱;他关心学生,告诉他们“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地震灾区考察时,他走进帐篷了解安置居民生活,夜深了就在简陋的活动板房中住宿。他走遍了中国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区,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是何等地关心人民。他还要让老百姓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历史性变化”对中国将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指引。
习近平的身上完全体现了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说,“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他有足够的资历和自信去体会这个大国民众生活的真实情况。习近平的从政经历始于44年前,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一般军官到军委主席,经历遍及党、政、军各个领域,历经村、县、地、市、省、直辖市,直至中央等所有层级的主要岗位,每一层级都历练多年,都扎扎实实而政绩卓著。这样的总书记人民自然拥戴。
在2017年11月17日的新闻联播中,在播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新闻时,坐在总书记身边的一位老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总书记与代表们握手时,看到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总书记一把挪开了前排的凳子,邀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总书记对两位老模范如此关心尊重,全场都十分感动。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这个新时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这个新的时代不仅是新科技,新理念,新发展的时代,更是在社会前进的基础上找回中国人优秀品质,优秀文化的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应该在这个时代被唤醒。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文化建设上去了,国民素质才能上去,国家的文明水平也才能上去。只讲物质利益,不讲精神文明,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思想混乱、精神空虚的社会。
(图中人物系本文作者)
文化应该是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的顶梁柱。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应该包括对自己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中国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象更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体现。新时代下,中国应该重拾自己优秀的文化,找到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不忘初心。新时代下,我们要充满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用文化武装自己,中国梦终会实现。
(文/陈中午 编辑/赵宸 审稿/董沐夕)